中秋的月光,总带着几分温柔的牵挂。当城市里的万家灯火逐渐点亮,北京瑶医医院也升腾起一片暖融融的烟火气——这里没有陌生的医患距离,只有满桌的月饼、飘香的热茶、可口的饭菜,以及覃迅云院士与患者们围坐在一起的欢声笑语,一场延续了四十年的中秋茶话会,正将团圆的暖意铺满每个角落。
中秋茶话会在北京瑶医医院党支部书记、副院长李洋的主持中拉开帷幕。
覃迅云院士走上台,没有冗长的讲话,只有朴实的叮嘱:“中秋是团圆的日子,大家因为治病不能回家,医院就是咱们的家,我和医护人员就是大家的家人。希望今天的‘家宴’,能让大家感受到家的温暖。”话音刚落,台下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,不少患者红了眼眶。
随后,覃迅云院士进行《瑶医情暖中秋月,医患团圆话安康》的健康知识讲座,深度刨析了瑶医五大处方同治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性,强调要关注身、心、灵的协同平衡。覃迅云院士着重介绍了文化处方:“文化处方就是要帮助患者打开心结,调整心态,树立积极乐观的信念。瑶医认为,癌症并非等同于死亡宣判,而是一种可以与之和平共处、逐步调理的慢性病。当患者从内心深处接受这一理念,放下对疾病的恐惧和抗拒,以平和、坚定的心态面对治疗,身体的潜能也会被激发,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,促进康复。”
随后的患者分享环节,更是将氛围推向高潮。“从生病后,我觉得我的生活就是灰色的,对我的病也没有信心,直到来到北京瑶医医院,我看到医护人员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,不光针对我的病制定方案,他们还注重我的心理健康,就是覃院士说的文化处方,在瑶医院,我真的做到了把心安稳了,我也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,感谢覃院士,感谢瑶医院的医护人员!”话音未落,台下已是一片掌声,有患者悄悄抹了抹眼角的泪水,那是感动,更是对“家”的认可。
还有位阿姨拉着覃院士的手感慨:“本来以为今年要在医院孤零零过节,没想到比在家还热闹,你们比亲人还贴心!”
分享结束后,“中秋家宴”正式开席。覃迅云院士走到每位患者身边,为他们添菜、盛汤。他像家里的长辈一样,细心照料着每个人的饮食。李玉兰院长、覃建峰院长、何芳院长、李洋书记、陈薪羽院长也穿梭在餐桌之间,帮行动不便的患者夹菜,为需要热饮的老人续上热茶,谈笑声、碰杯声交织在一起,暖黄的灯光洒在每个人脸上,勾勒出一幅“医患一家亲”的动人画卷。
其实,这份温暖并非偶然,而是北京瑶医医院坚持了四十年的“传统”。自医院建院以来,无论中秋、元宵,还是大年三十、端午,覃迅云院士从未缺席过任何一个团圆节日。他总说:“患者在最脆弱的时候来到医院,我们不仅要治好他们的病,更要暖好他们的心。节日的陪伴,看似小事,却是给患者信心和力量的大事。”在瑶医的理念里,治病不仅是医治身体的病症,更要温暖患者的心灵。当患者因住院无法与家人团聚时,医院便化作“第二个家”,覃院士与医护人员们用陪伴驱散孤独,用关怀抚平不安,让每一个节日都充满家的温度。
这份跨越四十载的节日陪伴,早已超越了普通的医疗服务,成为“待患如亲”最生动的注脚。在瑶医医院,“家”从来不是一个抽象的词,而是藏在每个节日的陪伴里,藏在每一次细心的照料里,藏在覃迅云院士与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真心牵挂里。
愿这份来自瑶医的温暖,能化作战胜病痛的力量,陪伴每一位患者走过艰难的治疗时光;愿每一个团圆的节日里,都有这样的温暖相伴,让“待患如亲”的初心,在岁月流转中愈发坚定。